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论乌托邦文学的道德想象
作为乌托邦文学,《桃花源记》虽然描述了一个叫做桃花源的“具体”的地方(具体的无何有之乡)及其生活景象,但它并没有积极、正面的提出一套建构理想社会的主张与蓝图。 所以《桃花源记并诗》是一则乌托邦的寓言,就如圣经里的伊甸园是一则寓言一样。我们不必要去寻找伊甸园的原址,也不必去烦恼桃花源的遗迹。但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会失去乐园,更要知道为什么会“遂迷不复得路”,走不回桃花源。失乐园的寓言,点出了人类的原罪:背叛。而桃花源的寓言,也标示了相似的道德缺陷。 《桃花源记并诗》这则以道德界定的乌托邦故事,以强烈的乌托邦渴望结束:“愿言踢轻风,高举寻吾契。”这个渴望,表达了继续追寻理想社会的意志。所以历史并没有终结,而陶渊明早期的匡时济世之心与后期的乐天安命之境,也就一气相连,初无二致。他最终高举着道德的标准,继续追寻。他告诉世人,除非在道德上提升,我们永远寻不到桃花源。
陶渊明 《桃花源记并诗》 乌托邦文学 道德想象 东晋
林耀福
台湾淡江大学英文系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76-380
200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