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古代关于小说戏曲写人效果的喻说评点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由于中国艺术追求写意虚拟,而人们对各种艺术所期望的传神境界又常常元迹可求,因此,“似”这一审美境界颇为人称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家在指点“形似”、“离形得似”、“不似之似”以及“神似”等写人效果时,往往采取“如画”、“逼真”、“如见”、“若活”等一系列喻说性修辞话语体系。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一、“画”、“如画”:攀附绘画之具体可感。二、“逼真”、“像”:嘉许形象之仿佛若真。三、“如闻”、“如见”:指示读者之感同身受。四、“如生”、“若活”:夸耀写人之“神似”境界。

中国 古代小说 戏曲 写人效果 喻说性修辞 审美

李桂奎

上海财经大学

国内会议

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研讨会

上海

中文

437-444

2005-07-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