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后素”的意义指向及其在画论中的表现
儒学先师孔子所提出的“绘事后素”的论题,具有丰富的意蕴。所惜先贤大都局限于经学的范围而作解释,时人虽有解说,却受视阈之限制,未能作深入的探讨,从而使得这一论题丰富的意蕴未能揭示出来。 “绘事后素”的两种意义指向,在绘画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表现。所谓“后于素”,即蕴含了在不同媒介质地上的表现,以及由此而探讨的是设色敷图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追求形似;而“达于素”,则侧重于追求以形写神和艺术整体美、生命情态的表达。这两种倾向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同步,至唐宋方逐步融合,日渐成熟。绘画毕竟是以写形为基础的,因此,理论上的主张写神,实乃要求在写形的基础,脱略形迹,描摹出对象的生命本真及其情态,具有鲜活灵动之气韵,要求以有形写无形,出于法度而不为法度所拘,师其意而不师其迹。正如黄宾虹所说:“东坡云: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原谓画不徒贵有其形似,而尤贵神似。不求形似,而形自具,非谓形似之可废,而空言精神,亦非置神似于不顾,而专工形貌。”实乃主张绘画要由形似进于神似而后可不求形似,以神主形,这大概就是“绘事后素”两种意义指向所在。
孔子 绘事后素 意义指向 绘画理论 技法
雷恩海
西北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08-117
2005-07-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