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人传统和谐的社会心理基础及其嬗变

中国人社会心理与行为模式的建立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视角、层面、侧面和理解。比如从人文研究角度看,有钱穆的“和合”理论,林语堂的“面、命、恩阴性三位一体模式”,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杨联隍的作为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的“报”及李泽厚近来提出的“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等。不同的层面或侧面上的观点则存在着诸多争论,例如“义利之辨”、“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凝聚力和窝里斗”、“公心与私心”等。 应当承认的是,建构中国人社会心理与行为的模型有非常大的难度。即使从现有的种种理论模式中整合出一个相对稳定且具解释力的模式也非易事,更何况提出一种能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并具原创性的理论模型。本文在此只能算作一次初步性的尝试,修补和完善的工作还需等待时日。

和谐社会 社会心理 行为模式 人文研究 理论模型

翟学伟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暨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2005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

合肥

中文

171-184

2005-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