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
麦积山石窟历史上由于多次地震的破坏,导致中区窟群大面积崩塌,为防隐患,确保文物安全,1976年~1984年对山体采用了以“喷、锚、粘、托”技术为主的抢救性加固工程,基本上排除了再次坍塌的危险。在山体加固工程期间,对原出水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由了施工中的因素,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使洞窟内渗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反而局部改变了渗水条件,致使水患更加严重。 为了延长文物寿命,2002年进行了渗水治理一期工程,基本缓解了洞窟渗水问题,但要彻底解决,还需进一步治理。文物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导致洞窟内塑像、壁画产生多种病害。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麦积山石窟部分泥塑造像、壁画采取了修复加固措施。此后,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钳,采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探索出了一条在潮湿环境下修复文物的方法,使洞窟内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麦积山石窟 文物保护 问题分析 防治对策 损伤修复
马千
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甘肃·天水
国内会议
山西大同
中文
421-429
2005-07-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