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映认字”的理论与实践
直映,心理学研究上称为“遗觉像”。最早是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内奇·鲁道夫·杨施在1920年提出的。他研究发现:有些人看了一张画片后,会在灰墙上看到同样的画像,关于这种画像的影像鲜明得同画片相似。这种“遗觉像”随年龄的不同而异,儿童时期最明显,青少年和成人就较少见。后来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儿童在5~8岁时期,80%左右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遗觉像”现象。这些儿童看了一幅画,在画拿走以后,能把画的内容(包括细节)保留在头脑中,这时候让他描述这幅画,就跟在眼前能看见一样。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把最高频的2000个常用汉字以不重复为原则,编成常用的、接近儿童认知水平的两个字的词或词组,再给每个词或词组配上一幅儿童常见的生活情境图。孩子借助情境图能准确联想起词或词组的读音,并能领会其意思。“直映认字”就是让汉字完全成为图的一部分,直接而整体地作用于人脑,依赖儿童的“遗觉像”现象,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记忆的一种认字法。本文介绍了”直映认字”的特点,”直映认字”的教学模式,以及”直映认字”的教学特色。
直映认字 教学模式 心理学 认字法
张秀琴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65-367
2006-04-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