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禹之鼎绘名士像看清初文化政策

清朝从建立到灭亡有长达268年的历史,其间的统治者们,尤其是清初的统治者积极接受并推行汉族传统文化,吸收儒学,重视并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为官。康熙皇帝身体力行,尊孔崇儒,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如升官晋级来推动诸皇子和王公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其间出现了很多书画人才,如:康熙诸子允禧、允祉、允稹、允礼等,被誉为“清初第一学人”的满族官员纳兰性德。与此同时,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选用了众多汉族大臣,如:王士稹、徐乾学、陈廷敬、高士奇等;又设立了武英殿修书处等修书场所,任用了象诗人王士稹、画家王原祁这样的一批著名文人学士修书,所修书籍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等,这些书籍至今在我们的研究领域仍广为应用;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的举行,给一些移民隐士、文人学者步人仕途以极大机会,如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物朱彝尊等。这种文化政策的推行,是政权巩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政治稳定,又是国家富强、文化繁荣的先决条件。本文对康、乾时期出现的种种文化现象及满、汉杰出人物进行了简要介绍。

禹之鼎 名士画像 清代初期 文化政策

张彬

国内会议

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暨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551-555

2005-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