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与《诗经》解释——汉代士阶层的分化与《诗经》解释
《诗经》里的诗歌原来是可唱可颂的,至少在春秋及战国前期,人们在赋诗的过程中仍然有音乐的伴奏。但是,随着”诗三百”礼仪成分的淡化,这种音乐性成分也在逐渐丧失,至战国后期到汉初,人们的关心的重点已转移到歌辞所含的思想内容上。 现存的战国时期的儒家的文献中引诗的频率渐渐增多,多以取义为主,这一现象,可以说明《诗经》存在意义已发生转变。经过秦的焚书坑儒,到汉初的恢复经书,《诗》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权威性范本。这时,《诗》的原来音乐成分已消失,按照不同的范本探求诗的原意才是当时儒生最关心的问题,因而产生了汉初的训诂学。也可以说正是有了这四种不同版本,《诗》才有了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此文主要就汉代政治理念对儒生的影响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考察士大夫政治立场的相异而给《诗》的理解带来的影响。以此证明四家诗的形成与当时儒生的政治立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四家诗的继承者随着自己的政治立场变化而开辟了多种《诗》解释的领域.
《诗经》 中国士大夫 汉代士阶层 汉代政治 四家诗
吴万钟
韩国全南大学汉语中文学科
国内会议
河北承德
中文
105-122
2004-08-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