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与其哲学内蕴
“诗无达诂”是我国古代解释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在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传入我国后,“诗无达诂”说因其高度的理论概括力和令人惊异的先见之明再度激起人们的研究热情。中西方解释学起源都很早,西方解释学经历了两千年,直到20世纪才“完成从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后现代转型”,出现德国的接受美学和美国的读者反映批评。中国古代解释学却早在汉代就提出了与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具有理论通约性的“诗无达诂”论,这又是一种人们所谓的“中国哲学的早熟现象”。“诗无达诂”论应该如何理解,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是怎样的,这个解释学命题应该如何解释,无疑是解释学发展中必然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一、将命题置入古典哲学的大背景中。二、“交感说”与作品的生成。三、“言不尽意”与审美传达和审美接受的不可能性。
诗无达诂 哲学内蕴 接受美学 中国哲学 审美 汉代
肖双荣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中文系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463-469
2004-05-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