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译名的演变看我国设计学研究的缺陷
作为西方舶来品的“Design”一词,以及相关的观念和技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其他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发展至今,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上,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这个词汇转换到中国语境中,经历了数个译名演变,主要是以下四个:图案、工艺美术(美术工艺)、艺术设计、设计艺术。这些译名蕴涵着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火花,尤其能折射出中国学者对设计的解释,其间就有误读。 从“图案”到“设计艺术”,我们发现Design的译名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路:强调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尤其是二者的联系与贯通,尤以“设计艺术”为甚;而相对忽视设计从传统中不断扬弃才获得自身的独特性。这个思路的缺陷体现在实际教育和研究中是:就设计与艺术的差异性而言,设计学专业化不够,未能与艺术学相独立;就设计与艺术的联系性而言,设计学贯通性不够,未能与艺术学充分协作。 本文以为,设计一词能较明确地反映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前瞻性、整合性,尤其强调日益重要的创意,而且设与计并用,确是Design被引进中国后才出现的,应予提倡。同时,更倾向于国外的使用方式,在设计前加上明确的限定语,如现代、后现代设计,产品设计、灯具设计、纺织品设计等,以界定不同时期、不同门类,尽量避免产生混淆。
译名演变 设计学 缺陷分析 造型艺术
周雨
厦门大学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283-292
2004-05-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