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调整与受制:广西蔗稻耕作方式研究

广西山多,地少,稻田更少。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广西的农业发展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但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政府在农民的农耕运作上近乎于一根全能的指挥捧,大力推广甘蔗的种植。我们并没有否定这样做的做法所能够带来的好处,它确实在解决广西农民在改革开放后面临的种种困惑有很明确的指导意义。但我想要说的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在政府的指导下,广西已经形成了一种甘蔗和水稻互补互融的农耕方式。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这种农耕方式又因为市场的冲击而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而这样的调整又在不断地受制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蔗稻农耕方式本身。 本文是结合本人在农村成长的经历,以及在对厂西的融水瑶族自治县的永乐乡和罗城松佬族自治县的龙岸镇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试探广西的蔗稻农耕方式的调整方向。

蔗稻 耕作方式 甘蔗种植 水稻 田野调查

覃锐钧

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国内会议

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

银川

中文

380-390

2004-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