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内蒙古生态环境退化原因再探
内蒙古自治区是目前全国生态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突出问题表现为土地大面积沙化。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内蒙古沙化面积由3.4亿亩扩大到4.5亿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6%,平均每年大约扩大550多万亩。全区的90个旗县中有66个旗县在沙化区。全区草原面积13亿亩,位居全国第一,但可利用的草原面积只有9亿多亩。全区天然草场严重沙化的已达3.5亿亩,占可利用草场的1/3以上。草原的退化和大片沙漠化,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图画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无牛羊”的荒凉景象。近年来北方地区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天气,其总源头就在内蒙古。内蒙古生态环境的退化,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的自然变迁及人类历史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稳定期与变动期、渐变期与爆发期、破坏期与恢复期等不同区分。纵观内蒙古地区生态演变史,清代开始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大面积开垦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爆发期”,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影响。本文通过对汉族移民开垦的规模与方式、移民周期过长所致负面效应及移民开垦长期得不到扼制的深层背景的考察,对清代民国时期内蒙古生态形势急转直下且难以扭转的原因再做探讨。
内蒙古 生态环境退化 土地沙漠化 移民周期 生态环境 生态演变史
闫天灵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国内会议
银川
中文
264-276
2004-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