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随其所宜而适” --徐渭雅俗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明代中叶的徐渭(1521-1593),是晚明时期公安“三袁”--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的先驱。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陶望龄《徐文长传》,《徐渭集》附录),当代学者也评价说:“他不是思想家,而是诗人和画家。”(徐朔方《徐渭年谱》,第40页,见于《徐朔方集》)其实,徐渭以《论中》(《徐文长三集》卷十七)七篇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1,尤其是其中的“随其所宜而适”等哲学思想,突破了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的樊篱,并且将原来看似相对独立的几个文论范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诗文理论与戏剧理论融为一体,使之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深化,相互推进,不仅提升了文论的理论价值,渗透着某些艺术哲学的因素,而且增强了冲击程朱理学、封建礼教和文学复古主义的力度,更加显示出徐渭作为晚明文学解放思想先驱者的历史作用。 徐渭以“随其所宜而适”的哲学思想作为“本色”论、文学发展观和“越俗越雅”说统一的核心,将原来看似相对独立的几个文论范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诗文等雅文学与戏曲等俗文学融为一体,使之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深化,相互推进,不仅提升了文论的理论价值,渗透着某些艺术哲学的因素,而且增强了冲击程朱理学、封建礼教和文学复古主义的力度,更加显示出徐渭作为晚明文学解放思想先驱者的历史作用。

明代 徐渭 雅俗文学 文学理论 艺术哲学

陈书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天津

中文

194-207

200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