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从“中性”角度来解读

2004年5月底,财政部长金人庆在全球扶贫大会闭幕式致辞时指出,中国将由积极和扩张的财政政策转向实行“中性”的财政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风险。此后,中性财政政策一词不胫而走,成为朝野议论的一个热点话题。200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从年初开始采行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渐次发挥效力,国民经济局部过热问题得到基本控制。从发展趋势看,最迟从2005年开始,国民经济的增长将趋于平缓,因之,总体宏观经济政策将转变态势,已成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究竞选择什么词汇来刻画这种新的态势,尚在讨论之中。到了200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讨论终于有了结论——中央在平衡各方面的想法之后,决定用“稳健”一词来规范今后几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趋向。决定一出,释家蜂起。 然而,由于“稳健”一词表现了相当高的政治智慧,经济理论界对它的理解便见仁见智,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本文将集中对“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展开讨论。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中性概念的理论意义,第二、第三部分则分别讨论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意义上的中性和作为制度建设意义的中性。

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 制度建设

李扬 曾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05中国金融论坛

北京

中文

15-23

2004-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