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

中国与西方的纠葛,是了解与认识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基本线索。由此看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了解、分析西方文化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意义独特而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同时也造成了来自外部的冲击。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是在开放和与外界交流比较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及政策的转变,造成了七八十年代青年中一次巨大的心理挫折。迷惘和对现行体制和历史传统的反思和批判,是那个时期青年人思想意识的基调。而西方思想文化的诱导,则进一步构筑80年代青年一代特有的“内省式”的思维路径:自省一自卑一自责。这种思想特征进入意识形态及政治领域后,发展为对制度选择、社会进程和国家战略等一系列问题的批判和建构,发展为一种对现存秩序的颠覆性的语境,为随之而来的政治冲突准备下了思想舆论氛围。1989年的政治风波打乱了中国的政治节奏,青年一代为之深深震撼,引发了新的思考,进而改变了80年代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那种“一边倒”的局面。90年代,国家、民族意识中出现的新因素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思潮,其核心内容是,批判和抵制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以及与此相呼应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并最终在青年思想意识领域形成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方文化 自由主义 民族意识 中国青年

房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

北京

中文

390-401

2004-09-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