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园故事的文化意蕴
吴承恩对孙悟空有着明确的形象定位--第七回中诗云:“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作家取的是“意马心猿”之意,表明人心就像猿猴一样把持不定。如此,孙悟空的形象就是人心不宁这种普遍现象的一种外化形式。 蟠桃的真实意味就是“长生不老”,这正是孙悟空一直追求的修道目标。因此,小说所描写的偷桃一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偷窃行为,而是对突破生命局限的追求实践。既允许孙悟空吃桃子,又要惩处孙悟空,这其中的原因辑矛盾。玉帝想用蟠桃和金丹来成全孙悟空修道。但修道的目的就是修“善”,你不能用违背“善”的方式去达到“善”的目的—这就是玉帝将蟠桃园托付给孙悟空的真实用意。 玉帝和如来惩罚的是孙悟空的心,而不是他的生命本身,所以对这个犯有弥天大罪的角色,还是给了他一个机会—五行山。五行山,也包括蟠桃园,是孙悟空修持大道,也就是认识自我本质的必经之路。 我们不能说蟠桃园事件就完全是“坏事”。事实上,我们发现,蟠桃园事件是孙悟空一生主题中的绝妙插笔。诚然,没有蟠桃园事件,就不会有五行山的苦难;没有蟠桃园事件给他带来的苦难,他也根本不可能心悦诚服地走上西天之路。孙悟空人生的真正主题是西天之旅。说蟠桃园事件造就了孙悟空,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西游记》 蟠桃园故事 文化意蕴 孙悟空
王力
南开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657-666
200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