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炎帝与关公的历时性传承

海内外学者在关公俗传特别是关公传说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其中,俄国学者李福清、台湾学者洪淑苓等,善于从故事类型出发,在中外比较中进行共时性的叙事模式分析,并进而确认关公传说的类型(主要是“英雄”故事)。 在本文看来,我们在作共时性比较的同时,也还不妨作一些历时性的梳理,挖掘一下关公俗传的本土文化成因;而在追溯关公俗传的历史文化成因时,又应特别注意本土早期的民间文学资源对宋代以来的关公信仰以及现当代口传的关公传说及习俗的生发作用。虽然文学世界和信仰领域中的“关公”形象都应是多种文化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形态,但我们以为,在关公形象中包含了中国早期俗传的部分因素,即在关公身上可能还存在着炎帝(赤帝、神农)的影子,关公形象是在炎帝形象的转化或置换中吸收多种文化资源而历时性地逐步生成的。虽然表面看来关公或三国历史上的关羽跟神话传说时代的炎帝相隔太远,甚至他们的神异特质也有区别,但通过历时性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在传说的表象背后去钩稽这两个形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历时传承关系。

炎帝 关公 历时性传承 文化因素 叙事模式 民间文学

李道和

南开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天津

中文

601-610

200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