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再评价:从周恩来逝世到华国锋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无疑是人民共和国进程上的重大历史关头之一。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似乎仍嫌偏颇与不足。本文根据新见与已有的史料进行了考察。针对性地指出周恩来逝世之后,媒体造势批周之说,未必是主要原因。即以《文汇报》文章而论,也未必出自中央极左势力人物之策略。在处理天安门事件的过程中,毛泽东尽管病重,并不妨其对危机的最后掌握及关键决定的拍板。至于政治局的主导倾向,则力求克制。由于共同的政治利益,那些文革受益者与老一代革命家们,更易形成天然的同盟。此外,本文也对流行的“四人帮”概念提出不同看法。
天安门事件 政治利益 文化大革命
泰伟斯 孙万国
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 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中文系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97-113
2004-09-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