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土生华人文学曾经的“寻根”之旅
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诞生于19世纪末,发展、延续至20世纪40年代前后。大部分土生华人,失去了使用汉语的能力。他们只好用自己的“流行”用语--“市场马来语”,又称马来由语进行文学创作,所以,印尼土生华人文学,又被称作华人马来由文学。从某种意义上看,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先驱,也是东南亚华人文学的先驱及其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持自己“父亲”身上的“中国的传统”,土生华人对自认为是从祖辈处遗传下来的中国风俗、习惯和道德,不断地进行着概括、想象和表现,但是,他们所表现的更多地是一个被习俗化与道德教条化了的“中国”。这种习俗化与道德教条了的“中国”,显然与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既有所接近,又有着很大差距。土生华人的种种努力,当然也难以取得预想的成功。但是,他们的种种努力,仍然是非常可贵的。 印尼土生华人文学,现在已经消失、同化于印尼文学之中了。但是,作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先驱、东南亚华人文学的先驱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印尼土生华人文学的“寻根”地图,不仅展现着东南亚华人文学的过去,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今天与未来的东南亚华人文学提供着现身说法与某些启示。
印度尼西亚 土生华人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创作
王列耀
暨南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97-110
2004-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