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型砷中毒肝损害敏感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其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肝损害的敏感生物学标志及其意义。 方法:燃煤型砷中毒病区120例砷中毒患者为调研对象,非砷污染区50例居民为对照。用Ag-DDC法测定尿砷、发砷含量,生化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肝细胞损害指标总胆汁酸(TBA)、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谷氨酰转肽酶(?-GT))和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以尿砷和发砷为接触指标,上述生化指标为效应指标,采用基准剂量(BMD)法计算各指标的尿砷、发砷BMD及BMD的95%可信区间下限(BMDL)。 结果:砷中毒患者的接触指标和效应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尿砷、发砷与各效应指标间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尿砷的BMD和BMDL分别为49.53-101.96?g/gCr和39.02-70.15?g/gCr;发砷的BMD和BMDL分别为3.04-5.02ug/g和2.36-3.25ug/g。以尿砷、发砷为参数,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顺序均为GSTs>TBA>?-GT;而反映肝纤维化的敏感指标顺序均为HA>Ⅳ·C>PC-Ⅲ。 结论:TBA、GSTs、?-GT和HA、PC-Ⅲ、Ⅳ.C分别能不同程度反映燃煤砷污染对机体的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情况;GSTs和HA分别是评价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相对最敏感的生物标志物;联合应用上述指标对砷致肝损害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病情程度的判断具有参考价值。燃煤砷污染致患者肝损害的生物接触限值分别为:尿砷39.02? g/gCr、发砷2.36? g/g。
燃煤型砷中毒 肝细胞损害 肝纤维化 生物标志物 基准剂量
张爱华 李军 洪峰 杨大平 黄晓欣 董学新 蒋宪瑶
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4 解放军第44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9
国内会议
香港
中文
38-42
2007-04-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