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语言原乡:海外创作心灵栖息地的寻找

海德格尔在谈到寻找诗的存在时有过这样的表述:“我们试图来翻译阿拉克西曼德的箴言(古希腊哲人,在这里被视为古老诗人——引者)。这就要求我们把一个以希腊文言说出来的东西翻译到我们的德语中去。为此,我们的思想在翻译之前就必须转度到那个以希腊文言说出来的东西那里。运思着转变到那在箴言中达乎其语言的东西那里,这乃是跳越一个鸿沟。此鸿沟绝不仅仅是两千五百年之久的年代学——历史学的距离。此鸿沟更宽更深。首先是因为我们濒临其边缘而立,此鸿沟才如此难以跳越。”海德格尔在这里不仅谈及了将阿拉克西曼德这样一种“古老的歌声”传达到现代人那里的困难,也揭示了“语际转换”的困难,这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度”,更是思想层面的“转度”。这种“转度”之所以构成“难以跳越的鸿沟”,恰恰是因为转度者濒临于两种语言、两种思维、两种“年代”之际的身份造成的。这种状况很能说明海外华文写作者的处境。他们要在居住国生存,不仅要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更要在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接纳另一种语言,可他们仍要以中文写作,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生存内容。他们对居住国语言的陌生限制了他们现实世界的界限,而他们又努力用母语拓展着自己的艺术世界,这两者间的冲突造成他们心灵复杂的纠结。这种冲突、纠结,在华人新生代、新移民作家创作中有了更丰富的意蕴。

语言 原乡 海外华文文学 母语 文化冲突

史进

山东省侨办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338-346

2004-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