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神话的构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军中作家小说中的乡愁意识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由于占据话语权的“反共文学”大部分是由在台湾国民党军队中任职的作家群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因此这种文学形态又被称作“军中文学”。 军中作家大都是在生活无靠的情况下投身军旅,身处于重阶级、独裁、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集体意识取代个人意识的国民党军队,作家对“反共文学”的认同和书写是与当时的高压政治环境以及压抑的社会氛围分不开的。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光复大陆”政治神话的逐渐破产,“反共文学”也因经不起历史和读者的检验而在文坛上难以维系,许多军中作家感受到继续写作“反共文学”的虚无。原乡想象的忧郁、现实处境的暧昧以及精神上的荒原意识使他们急欲寻找带有独特性的出路,大陆乡土社会的风俗人情和民间传奇成为容纳他们现实失落和无边乡愁的切入点。其中以朱西宁、司马中原等影响最大。
台湾 军中作家 小说创作 乡愁意识 朱西宁 司马中原 作品评论
帅震
山东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328-337
2004-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