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上海地区霾的观测标准探讨及统计特征分析

本文以上海浦东地区的观测资料为例,详细探讨了“霾”天气的不同观测标准及在提高相对湿度阈值后“霾”天气的统计方法及分布演变特征。并详细分析了自动站能见度仪观测值与人工能见度观测值的差异特征,首次尝试将新的“雾、轻雾、霾”的观测标准应用到自动站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库。结果表明:1.由于判别标准的不确定、不统一以及相对湿度阈值的明显偏低,大量的“霾”被记成了轻雾或雾,吴兑等提出的“雾、轻雾、霾”的观测标准将相对湿度阈值提高到80%~95%更有理论依据。2.维萨拉FD12P型能见度仪观测值明显偏小于人工能见度观测值,在上海地区“霾”天气现象发生的1~10公里能见度范围内,人工观测对能见度仪观测值的平均调整比例在2倍左右。3.将新的“劣、轻雾、霾”观测标准按试验确定的统计标准应用到自动站逐时历史资料库提取的霾样本日及其统计特征分布是合理的。

湿度阈值 上海地区 观测标准 霾天气 统计方法 演变特征 能见度

陈敏 施红 陈辉 阴俊 潘文伟

上海浦东新区气象局,上海200135

国内会议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广州

中文

362-370

2007-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