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加密观测资料诊断次尺度斜压带斜压槽及突发性短时暴雨
近年来,随着自动站、单要素雨量站不断加增加、多普勒雷达网的完善,大大增加了气象观测的时空分辨率,这些丰富的加密观测资料,为过去难以观测到的一些次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分析和精细化预报提供方便。2006年8月8日12-14时出现在大同市范围内的局部地区突发性短时暴雨,由于暴雨范围小,用常规观测资料被遗漏掉,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单要素雨量站,观测到。这次突发性短时暴雨出现前高空500hPa为波动两风气流,虽然低层700hPa以下为副高后部偏南气流,850hPa温度场上河套西部有冷槽,但从地面08、11和14时地面图上短时暴雨落区一直出于高压副高后部,并且受该高压控制,常规的天气图法难于分析出这次突发性短时暴雨过程。本文利用2006年8月7-8日高空地面实况资料、自动站和单要素雨量站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分析这次突发性短时暴雨,结果表明:这次突发性短时暴雨出现前,加密观测料的海平面图上,河套的尔南部有一个次尺度斜压槽,其宽度只有20km左右,次尺度斜压带斜压槽,正是该倒槽的辐合作用加上其后的冷空气南移,产生突发性短时暴雨,在雷达回波分析结果看,产生突发性短时暴雨的对流风暴单体就产生在倒槽内,速度图上对应中尺度气旋生成和发展。由于该倒槽尺度小,在常规地面图上没反映出来,用常规天气分析会漏报这次产生突发性短时暴雨。
气象雷达资料 短时暴雨 斜压槽 次尺度天气 加密观测资料
胡润山
大同市气象局大同037004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236-239
2007-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