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暴雨过程的云物理卫星反演分析
利用引进的Roscnfeld卫星微物理反演软件和分析方法,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采用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直观而清晰地呈现了陕北2006年7月2日暴雨过程的云物理特征,分析了暴雨云团的发展过程:根据亮温与有效粒子半径(T-Re)的配置关系,研究了暴雨云团的云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云由两层云组成,下层为系统性的层云,呈桃红色,以冰云为主,温度在O~20℃之间变化,粒子有效半径在10~20um左右;在层云之上由连片分布的过冷水云,粒子的有效半径基本在10um左右,为降水粒子生长提供了充分的水分.上层为红色和深红色的对流云,镶嵌在系统性层云之上,云层厚,达9~10km左右。 从云底至0℃间存在一个较深厚的凝结增长带,粒子有效半径尺度5~10um之间,为其上的冰相过程提供了大量的过冷小云滴;从O℃~10℃间存在一个碰并增长带,粒子有效半径尺度10~15岬之间,但其厚度没有凝结增长带厚;-10℃以上存在一个深厚的冰相带(含混合相带和冰化带),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增长环境,随着云的逐渐发展,混合相和冰化带增长带的厚度由厚变薄,品化温度逐渐降低,表明在对流云团的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混合相过程和冰化分别为各个阶段优势云物理过程,冰相过程(含混合相和冰化过程)为此次暴雨中的主要云过程。
暴雨过程分析 云物理 卫星反演 T-Re配置
戴进 余兴 刘贵华 徐小红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14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14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陕西西安710014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460-470
2007-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