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三江源”地区近30年来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分析

本文根据1971-2000年30a”三江源”地区14个地面站的月平均水汽压和降水量,运用适用于青藏高原的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经验计算公式,及对大气降水量与大气中液态水总量的比,计算了”三江源”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分析得出”三江源”地区,月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变化在575.3l~4103.57mm之间,最大大气可降水量出现在7月,最小出现在1月,各月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表现为自1月至7月缓慢增大,10月至1月为快速递减的趋势。可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也为单峰型分布,夏季多,冬季少;但不同季节其空问分布均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的递减规律。降水转化率的月变化表现为6月和9月较高,12月和1月低。降水转化率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高,春秋次之,冬季明显低;季节降水转化率空间分布图看,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转化率的空问分布都呈自东南向西北的递减变化,且四季的空间分布都为不规则的鞍形分布。上述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夏、秋季具有较大的人工增水潜力条件,但在冬季降水条件差。

三江源地区 可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人工增水

李仑格 张国庆 王广河 汪晓滨 田建兵 张小军 李富刚

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西宁,810001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西宁,81000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国内会议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广州

中文

422-430

2007-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