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1949-2005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变化特征分析

热带气旋(以下简记为TC)是影响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近年来对TC的研究,包括TC强度变化、个数异常、路径异常及斜压大气中TC的运动特征与成因等都有新的进展。本文应用1949—2005年TC年鉴资料,对在西太平洋形成和登陆我国的TC数与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所用资料主要来之于中国气象局的TC年鉴,TC源地的划分为:以TC年鉴中每个气旋的第一次编报的经度位置为准。海域的含义为:SCS:中国南海(100~120°E):WWP:西太平洋西部(120~140°E):MWP:西太平洋中部(140~160°E);EWP:西太平洋东部(160~180°E)。本文进行的分析与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西太平洋上全年各月都可能有TC生成,但5月之前生成的TC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7.10月。每年约有35个TC从赤道西北太平洋或南海移出,而对我国有影响的年均有15.8个,直接登陆的有9.1个。年平均以8月最多,接近8个,其次为9月6个、7月5个和10月4.5个,其余月份生成TC数平均都在3个以下。从时间序列看出,西太平洋TC频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70年代相对偏多,之后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后处于偏少时期。分析登陆我国TC的频数特征表明,最早的登陆TC发生在3月,最晚则出现7月,主要分布在7-9月,其中8月最多,平均2.5个,7月与9月接近,都略多于2个。从其时间序列看,登陆我国的TC年际变率明显,登陆数也有弱的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西太平洋TC总数下降有关。从多年平均TC生成源地看,MWP生成TC数最多(12.9个),其次为WWP(11.5个),再次为SCS(6.1个),EWP最少(3.6个)。从4个区域年生成Tc数距平的时间序列可看出,SCS和EWP气旋生成数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MWP生成个数呈下降趋势,WWP生成个数年际变化明显。分析TC生成源地的季节分布表明,4个区域生成的TC大都在5月以后,主要都集中于7~10月,1~4月则很少。其中SCS生成数在8、9月最多,平均每月略大于1个,其它月份不足1个。WWP与MWP生成数集中月份平均每月2个左右。EWP平均生成的TC最少,主要集中于8~10月,平均略少于1个。分析登陆我国TC强度特征表明,TC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分布在5~70m/s,以30m/s最多,平均为25.8m/s。从年平均最大风速时间序列可看出,最大风速具有增强的趋势,但这种增强趋势并不明显,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风速相应,TC中心气压也有下降的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9Pa,这种下降趋势通过95%的信度检验,表明登陆我国的TC强度具有增强的趋势。从登陆TC的纬度年平均序列看出,平均在21~25°N,有微弱的北上趋势,只是这种趋势并不显著。从纬度一年际分布图上看,也没有明显北上的趋势。2005年TC活动具有数量不多,但强度较强的特点。年平均最大风速达31.4m/s,大于多年平均的25.8m/s.其中最大风速达到40m/s的有3个,35m/s有2个,相应中心气压均低于970hPa。从登陆强TC(风速≥33m/s中心气压≤980hPa)的比例序列可看出,全年登陆强TC占登陆TC的比例为57年来最高,达75%,登陆时中心气压低于980hPa的比例达到75%,仪次于1997年的80%,两个比例均分别高于其平均值288%和43.2%。

热带气旋 强度变化特征 年代际变化 西太平洋

周丽峰

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710015

国内会议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广州

中文

1145

2007-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