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 AR4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变化模拟能力的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情景预告
近年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变化已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全球的持续变暖,一方面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变暖导致水循环变化,强降水及其极端降水事件趋于增多。由于极端气候事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平均气候的微小变化可能引发极端气候值出现频率,强度的较大变化,因此,近期不少研究开始关注如何提取极端气候变化信息,欧盟的STARDEX(欧洲地区极值的统计和动力降尺度研究)计划研制了一系列具有低噪声、强指示性的描述极端气候的指数。 本文利用中国区域550个站点1961—2000年逐日温度、降水量资料,考察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7个新一代全球模式及多模式集合对现代气候情景下(20C3M)10个极端气候指数的模拟能力,同时进行中国区域未来不同排放情形下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顸估,结果表明:最新全球模式能较好地拟出极端指数气候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中国区域的线性趋势,且模式集合模拟能力优于大部分单个模式。无论何种排放,未来中国区域暖夜、热浪、生长期都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霜冻的持续时间、极端温度的年变幅则显著减少; 无论是降水强度、频数,还是干旱指数,与降水有关的事件都有趋于极端化的趋势。如高排放A2情形下,相对于1961-1990年,21世纪后期(2071-2100年)暖夜比例将增加38%,热浪持续天数可能增加73天,长江以北(30°N)地区生长期可能延长36天,霜冻的持续时间将减少40天,极端温度的年变幅降低1.3℃。最大5日降水量将增加17mm,强降水比例增加8%,降水量超过10mm的天数增加2天,日雨量强度增大0.6mm/天,无雨日数则增加3天。
极端气候指数 模拟能力 情景预估 气候变化
江志红 陈威霖 王冀 宋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缘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655
2007-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