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情感性精神病

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is)过去称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manic—depressiVepsychosis),是指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主要特点是情感过度高涨或低落,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此类精神病具有反复发作、自行缓解的倾向,间歇期间精神状态基本正常。有少数患者病程迁延,经久不愈。患者可仅有躁狂或抑郁状态,也可以兼有两种状态(双相型),呈间歇性交替或循环发作。首次发病年龄在16~30岁以内者占70%0。性别差别不大。 有关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内外资料有较大的差异。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总患病率为0.76%o,城市平均为0.73%0,农村为0.79%o。 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学仍不清楚。虽然病因不明,但有大量资料提示某些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情绪的异常有明显影响。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方式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和多基因遗传本病以情感障碍为主,可表现为抑郁与焦虑,常伴有自杀倾向,也可表现为情绪高涨与兴奋。其好发年龄为16~30岁,躁狂症发病年龄一般比抑郁症为小,女性发病年龄比男性早。丰要临床表现为躁狂状态,抑郁状态和混合状态。情感性精神病的预防,从临床考虑在于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复发。

情感性精神病 生物因素 心理社会 遗传因素 情感障碍 中医病因

李兰 周凤珍 王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14

国内会议

“情绪与健康和疾病及其中医药干预”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青岛

中文

194-195

2007-08-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