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目诊的研究

目为人体的视觉器官,属五官之一。临床通过观察眼神,眼睛各部的色泽、形态等变化及目痛、目痒、目昏等症状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目诊法。目诊,首见于《内经》,该书不仅详细阐述了目与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的关系等基本理论,临床上还通过眼睛五色的变化、目中赤脉、瞳孔及目睛的状态(如瞳孔散大或缩小、目睛上视与内陷等)来诊断疾病。如《灵枢·论疾诊尺》日: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说明根据目睛五色的变化可判断脏腑病位。散《内经》十分重视目诊法,明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灵枢·小针解》)。汉代张仲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目诊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有不少关于目诊的论述,常将眼目症状作为伤寒、杂病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并涉及了较多的眼部病症如目赤、目眩、目瞑、目黯、血从目出、直视不能瞤等。由于通过诊目不仅可辨别眼目疾病,还可察知五脏六腑的变化,且对某些病症的诊断,具有“见微知著”的意义,故后世医家非常重视目诊,在眼科领域中,目诊的发展尤为迅速。作者对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

目诊法 眼目症状 诊察方法 临床应用 眼目疾病

彭清华 朱文锋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007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会

武夷山

中文

40-55

2007-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