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阴虚”内涵探
在《中医基础理论》一版至六版教材中,“阴虚”的基本含义—致。认为“阴虚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阴不足所导致的阴阳失衡的病理状态,简称阴虚。多表现为精、血、津液等物质匮乏,功能虚性亢奋,热量相对有余”。这里的“阴”主要指“精、血、津液”等阴液物质。七版教材对于“阴虚”的解释认为“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阴虚”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它和阳虚都是人体之气的某—部分的亏虚,都属气虚的范畴。本文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致,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通过整理发现,《黄帝内经》中“阴虚”—词共出现11次,而内涵有5种之多,历代医家在运用时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麟,就使其变得更加繁冗复杂,这无鼢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增加了难度。此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有“阴气虚”、“阴气不足”、“阴气衰”、“阴气少”等条文,“阴虚”和“阴气虚”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二者之间是等同关系还是包含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内涵与逻辑关系,对于准确理解“阴虚”这个概念的含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经 阴虚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失衡 阴气衰
卢红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国内会议
“情绪与健康和疾病及其中医药干预”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青岛
中文
584
2007-08-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