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在国际经济理论和技术理论中首次使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21世纪,全球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正因为技术转移在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技术转移已演变为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十分关注并广泛参与的战略性选择。技术转移对于技术的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其运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也为人们提出了十分重要的课题。长期以来,技术转移成功率偏低一直是困扰我国科技工作的一个难题。据有关数据表明,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我国共取得技术专利总量为30多万件,增长速度位居世界榜首,但我国拥有的技术转化率却不足10%。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很低,只有30%左右。一方面是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不能及时应用于企业生产而被大量搁置并逐渐丧失其价值,另一方面是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既然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存在技术转移的迫切需求,为什么技术转移还是障碍重重?本文将概要分析技术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希望以此抛砖引玉。

技术转移 动力机制 转移模式 技术生命周期 要素协同

于长莲

大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国内会议

2007寰宇生产力产业经营交流论坛

广州

中文

121-138

2007-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