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得出结论: (1)1990-2004年间,安徽省17市人均GDP增长在整个时间跨度上不存在趋同,但局部存在短暂的趋同。 (2)1990-2004年间,安徽省17市人均GDP增长在整个时间跨度上也不存在绝对P趋同,如果将时间区域划分为几个时间段,则在部分时间段上存在绝对夕趋同,17市人均GDP增长绝对夕趋同出现在1991-1995年。 (3)当引人初始变量(期初人口增长率和地区虚拟变量)和控制变量(工业化)后,安徽省17市间存在条件月趋同。加人期初人口增长率会出现较弱的趋同,且期初的人口增长率系数为负,说明该变量本身是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所以,为达到缩小区域差距的目的,实施计划生育,控制落后地区人口增长是切实可行的。地区虚拟变量的加人可以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说明对经济落后的区域实施政策倾斜,将有助于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工业化变量的引人也使得趋同倾向加强,且模型中工业化变量对应的系数为正,说明该变量本身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因此,因地制宜,加快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对于缩小区域差距也是积极有效的。 (4)从地区虚拟变量在模型中的系数及显著程度可以看出:1990-2004年,除皖中地区外,其他三大区域都存在俱乐部趋同。将皖中和皖南地区作为一个区域看,则皖北、皖江以及皖中南区域内部各自存在俱乐部趋同。从模型中各地区虚拟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只有皖江地区虚拟变量的系数为正值,说明与其他区域相比,皖江总体发展速度要快一些。

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 虚拟变量 控制变量

杨桂元 高艳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安徽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研究所

国内会议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

武汉

中文

393-399

2007-05-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