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消”二法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体现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与酸或胆汁相关,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流及刺激症状,可伴有食管外表现。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食管对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及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有关。中医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尚无统一的命名,根据其发病时的不同主症可以归于:”吐酸、呕吐、嗳气、胃痞、胃痛、噎膈、胸痹、哮喘”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食管,但与脾胃肝胆肺诸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主要病邪为湿、痰、气、瘀,与胃失和降、浊物上逆密切相关。失和降、浊物上逆密切相关。饮食失宜、七情内伤是其主要病因;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是其基木病机;肝气犯胃、气郁化火是其发病关键;凋和升降、和胃降逆为基本治法。伴随着中医药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该病的优势日益突显。 中医药治疗体系是理、法、方、药的统一体,四者之间是不可或缺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早在《内经》中就记载有很多治法及其理论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一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自《内经》以降,后世医家对治法多有精辟的见解,至清代程仲龄将治法概括为经典的“八法”,他在《医,笋晤》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卜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而“和、消”二法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进行了详细论述。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药治疗 临床效果
王宏伟 朱生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200437
国内会议
石家庄
中文
32-34
2007-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