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细菌感染与肝内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是肝脏疾病中细菌感染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而胆汁淤积是指胆汁生成障碍和(或)胆汁流动障碍,不同原因所致胆汁淤积的分子机制正逐步被人们认识。早在1837年就有报道败血症和黄疽之问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在儿童中尤为常见。某社区医院对各年龄层患者的一项调查发现败血症和细菌感染占引起黄疽原因的20%。黄疽在新生儿和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20% - 60%。引起感染伴黄疽的病原体包括需氧和厌氧的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的细菌,并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感染的原发部位大多在腹腔内,泌尿道感染、肺炎、心内膜炎和脑膜炎等感染也可诱发黄疽。其它引起黄疽的感染还包括肠道感染,肝胆管的感染,梭状芽胞杆菌的感染,伤寒热和军团杆菌属的感染。 对败血症引起的胆汁淤积,治疗的关键是及时诊断并控制感染,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与预后进展密切相关。此外还包括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清除引流感染灶,肠内营养等。熊去氧胆酸是一种亲水的二经基胆酸,能作用于细胞核上的胆酸靶受体,提高细胞内和毛细胆管对亲水胆酸的转运能力。熊去氧胆酸还可作用于肌动蛋白/肌凝蛋白的微丝,促使毛细胆管运动。因而对于胃肠外营养和药物诱导的胆汁淤积,熊去氧胆酸可以促进胆汁流动并降低胆红素水平。甘氨酸可在细胞水平降低钙离子内流人Kup$e:细胞,从而使”I”F释放减少,改善败血症相关的胆汁淤积和肝细胞功能异常。而败血症情况下血清的甘氨酸浓度往往低于正常。此外,N一乙酸-L一半胧氨酸通过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及增加细胞内谷肌普肤的储量来降低肝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因而,控制感染是关键,其他药物的辅助治疗在不加重肝脏负担的情况下则能防止有害的胆汁成分对肝胆系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促进防御性运转蛋白的表达和功能,以利于解毒和促进胆汁的排泄。

细菌感染 胆汁淤积 控制感染 肝细胞功能 抗生素

何世荣

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

国内会议

安徽省第十二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年会

安徽黄山

中文

80-83

2007-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