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骨转换角度探讨氟骨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如下: ①在染氟150 mg/L时可以获得满意的Wistar大鼠氟中毒模型,表现为典型氟斑牙的发生,血氟和骨氟持续维持在高水平,以及大鼠长骨组织呈现以骨密度增加为主的硬化型改变; ②氟化钠可以明显提高成骨细胞活性,表现为成骨增强;同时也能刺激破骨细胞增殖.但溶酶体数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溶酶体内容物密度明显降低,甚至缺失,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受损; ③PTH升高参与氟中毒大鼠骨转换的整个过程,可以作为氟中毒的敏感指标应用;氟化钠对大鼠CT分泌影响不明显;在染氟中后期,氟化钠可以诱导大鼠血清BGP升高; ④连续染氟致大鼠血清IL-6持续保持在高水平状态,而对IL-1B影响不明显; ⑤TGF-β超家族成员中的TGF-β1、BMP-2、BMP-7等参与了氟中毒骨转换的过程,且在染氟早期参与程度为最大; ⑥TIMP-1和MMP-13参与氟中毒骨转换的过程,MMP-3在此过程中作用不明显; ⑦iNOS参与氟中毒骨转换过程,但持续染氟对大鼠血清NO影响不规律。
氟骨症 分子机制 骨转换 成骨细胞 氟中毒 动物模型 地方病
孙殿军 高彦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24-27
2007-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