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及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19世纪Virchow的血栓形成三要素,即血管壁的损伤、血凝的异常及血流的淤滞,一直被沿用至今。近年来研究显示,血管内皮或凝血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变化对早期诊断和观察血栓形成具有更敏感更特异的意义。临床上常见的肺血栓栓塞(PTE)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基于此,对PTE 患者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过程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子因子(TF)的变化进行了定量检测,以便为有效治疗PTE 提供科学依据。
肺血栓栓塞 溶栓治疗 血管内皮 凝血分子标志物
王明山 王霄霞 陶志华 金艳慧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国内会议
浙江杭州
中文
2006-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