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屏山至宜昌间河道泥沙存贮量的变化及其地貌学意义
通过河流输沙分析研究了长江上游河道的悬移质泥沙存贮量及其变化。1956-2000 年间屏 山-宜昌河段历年的河道存贮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即两个泥沙存贮期和一个泥沙释放 期。输入沙量、输出沙量和与流域面平均年降水量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存贮量与 降水量与不相关,说明河道泥沙存贮对于降水量的变化不敏感。屏山-宜昌间河道泥沙输移比的时 间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56-1982 年,河道泥沙输移比呈增加趋势,1983-2000 年则呈减 小趋势。这种变化可以用河道泥沙存贮的变化来解释。长江上游屏山-宜昌河段河道泥沙存贮的时 间变化与中游宜昌-武汉河段泥沙冲淤量的时间变化相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反的,说明上游河道泥 沙存贮增多会导致中游河道泥沙存贮减少,上游河道泥沙存贮减少会导致中游河道泥沙存贮增多。
泥沙存贮 山区河流 泥沙输移比 长江上游
许炯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2007-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