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3日黄淮流域致灾暴雨的成因分析
应用自动观测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常规天气图、T213和MM5数值模式产品资料,对2006年7月2-3日黄河流域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研究了暴雨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温湿环境条件和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直接影响产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跃期间,副高强而稳定控制华南,低层高原热低压发展,在副高北部边缘形成横向暖式切变线,低空西南风急流加强北伸,在切变线附近产生强烈辐合上升。500hPa低槽东移,低层切变线生成低涡,地面上生成气旋,低层的辐合上升加强。高空南亚高压加强北扩,辐散加强,与低层辐合相配合,辐合上升维持和发展。低层高温高湿,大气对流性不稳定和湿对称不稳定。西南风急流建立起向暴雨区的水汽通道,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和暖式切变线附近,垂直涡度、辐合上升运动和螺旋度强烈发展,生成中尺度涡旋,在涡旋中心的西部,弱冷空气侵入,加强了辐合和抬升。在涡旋中心的东南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产生中尺度雨团,造成强降水和大暴雨。
暴雨 低空急流 中尺度涡旋 温湿条件
杨晓霞 李春虎 李昌义 李峰 蒋义芳 杨学斌
山东省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济南 250031 山东省气象局,济南 250031 江苏省气象台,南京 210008 山东省德州市气象台,德洲 253000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1-43
2006-12-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