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废弃地的自然生态恢复──以铜陵铜尾矿废弃地为例
矿业废弃地是指采矿活动所破坏的、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矿业废弃地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为人们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本文以铜陵5处铜尾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植物群落学、土壤学等研究方法,调查了铜尾矿废弃地上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与废弃地物理、化学和生化性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5处尾矿废弃地上共有38科111属137种植物自然生长;自然植物群落主要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单优势种或双优势种群落;群落演替表现出为原生演替(进展演替),但尾矿中金属硫化物的氧化和藓类结皮的充分发展已在局部区域导致植物群落出现逆行演替;随着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尾矿废弃地中腐殖质和氮素的含量显著提高,几种土壤酶活性明显增加。作为一种自然过程,尾矿废弃地的自然生态恢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铜尾矿 废弃地 植物群落 生态恢复
孙庆业 杨林章 安树青 陈众 邓国志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 210039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251-257
2005-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