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结果:本组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均发生于子宫肌壁间,为单发结节,未浸润肌层,未累及粘膜及浆膜层。肉眼:切面为粉红、灰黄色、质软。与周围界限较清,镜下见肿瘤细胞为小圆形或短梭形,均质状伴大片出血坏死,部分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周围密集排列。免疫组化:其中一例CD10(+)、Vimentin(+)、Actin(-)、Desmin(-)、S-100(-)、ER(+)、PR(+);另一例仅作CD10(+)、ER(+)、PR(+)。 结论:2例患者根据肿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低度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子宫平滑肌瘤不同,平滑肌瘤分化较低时易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混淆,但平滑肌瘤有丰富的胞浆,核呈纺锤型。癌肉瘤亦需与低度内膜间质肉瘤鉴别,有恶性上皮成分伴肉瘤改变的才能诊断癌肉瘤,且核分裂也较低度内膜间质肉瘤多。低度内膜间质肉瘤还必须与高度内膜间质肉瘤鉴别,后者在老年妇女中较多见,有较多的核分裂和细胞间变,可广泛的浸润肌层,有凶险的临床过程,高的转移率及高的死亡率。
免疫组化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临床病理 免疫表型 鉴别诊断
张健
内蒙古鸟海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内蒙乌海 016000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112-114
2007-06-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