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形态

目的:探讨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AEMs)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其发病率、病理形态、诊断以及与肿瘤的相关性。 方法:通过复习子宫内膜异位(EMs)和EMs合并肿瘤病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共3724例6820个部位,诊断AEMs163例,对AEMs病变进行组织学观察与分析。 结果:163例共172例次AEMs,其中168例次来自卵巢,另有4例分别来自输卵管、子宫浆膜与子宫颈,卵巢AEMs的发病率为6.81%。AEMs病灶中的腺上皮大多排列成表面上皮状,下方常见不到腺体或仅有零星腺体,上皮细胞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异型,多数病灶可见到上皮细胞蕾,常见乳头状结构。官内膜样间质大多较薄,而纤维胶原多较厚,易见瘢痕样组织。27例次卵巢AEMs合并肿瘤,包括15例次恶性,9例次交界性,3例次良性。 结论:AEMs主要发生在卵巢,偶见于其它部位,在盆腔各部位分布不一,与EMs的数量不成比例。AEMs多表现为不活跃的内膜形态、细胞显著异型以及瘢痕化背景,其向肿瘤方向衍化的方式可为直接或间接性,瘢痕化可能参与EMs至AEMs以至向肿瘤方向发展的过程。AEMs属于癌前病变,伴发的卵巢肿瘤主要为上皮性,从良至恶比率依次递增,应将AEMs的诊断与鉴别列入常规日程。

子宫内膜异位 病理形态 发病率 临床病理

郭东辉 庞淑洁 申彦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病理科 天津 300052

国内会议

第九次全国妇产科病理学术会议

沈阳

中文

97-101

2007-06-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