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及相关文献综述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宫颈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1例宫颈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形态改变和免疫组化标记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52岁,因接触性出血5个月来院就诊,宫颈活检为中低分化癌,倾向于鳞形细胞癌,B超显示宫颈外口后唇低回声区,内部彩色树枝状,宫颈动脉PI:1.02,RI:0.63。临床分期为Ⅰb1期,行广泛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清扫术;大体检查见宫颈外口5点到10点处见一菜花状肿块2.5×1.5×1.5cm<”3>,切面灰白色质脆,浸润深度0.6cm,最深距表面1cm,上缘距宫颈内口1.8cm,下缘刚到穹隆。镜下见分化较差的非角化性癌,周围明显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较大,细胞边界不清呈合体细胞样,细胞核呈空泡状有1-2个明显的核仁;未见明显的腺样分化,角化及细胞间桥形成,淋巴结未见转移。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P16、波形蛋白阳性,EBV(LMP-1)阴性,HPV16局灶阳性。 结论:宫颈淋巴上皮瘤样癌是宫颈鳞形细胞癌的预后较好的一种亚型,与其它类型鳞癌进行区分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宫颈癌 淋巴上皮瘤样癌 人乳头瘤样病毒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金鸿雁 周先荣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 上海 200011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42-44
2007-06-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