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143例阴道柱状上皮病变的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总结并分析阴道柱状上皮各种病损的特点,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发生的机制。 方法:在2002年7月-2006年12月阴道活检组织中筛选出含柱状上皮病损的病例,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阴道柱状上皮病损143例,其中良性病变108例(囊肿54例、腺病8例,宫内膜异位47例),腺癌35例(原发癌6例、可能原发癌5例、转移性腺癌24例)。 结论:对上述各种病变的亚型、发病年龄、好发部位及可能恶变等特征,进行归纳分析。阴道柱状上皮病变以良性病变最多(75.72%,108/143),其次为腺癌(24.28%,35/143)。阴道腺癌以转移癌居多,阴道转移性腺癌占腺癌总数(68.57%,24/35)。阴道腺病可能容易癌变,约33.3%发生癌变(4/12)。阴道柱状上皮产生的机制如下: (1)胚胎时期某些基因如Hox、Wnt及P63等表达异常,苗勒上皮分化为鳞状上皮发生障碍,出现柱状上皮残留,DES是引起这些基因表达异常的常见原因。 (2)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肾管或副中肾管上皮残留。 (3)阴道鳞状上皮损伤后柱状上皮化生。 (4)阴道外苗勒上皮(含宫内膜输卵管及宫颈腺上皮)在阴道的异位等。由于阴道柱状上皮有癌变可能,故需积极预防和治疗。

阴道柱状上皮病变 阴道活检 临床病理 阴道腺癌

姚先莹 杨开选 孙亮 何英 李倩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病理科 四川成都 610041

国内会议

第九次全国妇产科病理学术会议

沈阳

中文

35-37

2007-06-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