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谱系地理及遗传结构研究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隶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鹎科(Pycnonotidae)、鹎属(Pycnonotus),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常见鸟类。近几年来,在其原有分布区以北,陆续发现白头鹎新记录:其种群数量亦呈上升趋势。本文对白头鹎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谱系地理与遗传结构进行比较,以期了解现有分布格局的分子生物学依据。研究包括了27个地理种群的113个个体。选用谱系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mitochondrial Cyt-b)基因序列作为遗传标记。在长度为840bp的序列中,检测到71个变异位点,64种单倍型。结果发现种群具有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690)与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496)。网络分布分析将来自台湾的单倍型与分布于大陆的单倍型分开。AMOVA分析亦表明有95.44%的变异来自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只有1.73%的变异发生在5个不同地理种群间。Tajima”s D及Fu”s统计上呈现显著负值(P<0.01)。结果表明白头鹎经历种群扩张,并伴随着种群快速增长。这种遗传结构特点可能是由于其强的适应性和迁移能力造成。但是,仍可发现岛屿对白头鹎谱系地理格局有一定的隔离作用。

白头鹎 谱系地理 遗传结构 雀形目 种群数量 迁移能力

余丽江 屈延华 尹祚华 高学斌 李寿先 雷富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安 台湾师范大学,台湾

国内会议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288-289

2007-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