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的鸣声特征研究

鸟类鸣声具有识别、联络、警告、求偶等多种作用,是协调个体间和群体间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研究鸟类鸣声对于了解鸣声通讯、种群结构及种属分类等有重要意义。黄腹山雀是中国的特有种,在北京小龙门林区1070~1450m的森林中为绝对的优势种。2006年4-5月及2007年6月,我们对北京小龙门林区黄腹山雀的鸣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实施了同种和近缘种的回放实验。对采集自36只个体、420个鸣唱句子的句型、句子组成、以及各句子的音节组数、音节数、频率、时间等参数特征的进行了分析。发现黄腹山雀每个句子常为同一音节组的不断重复,一共记录到60种音节组,每个句子的音节组数平均为2.61±0.21个(Mean±SE,下同,n=36,1.00~8.50),音节数平均为6.43±0.68个(n=36,1.00~26.OO)。音节组所包含的音节数平均为2.52±0.11个(n=60,1.00~5.00)。黄腹山雀的鸣唱声较短,其每个句子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11±0.07s(n=36,0.16~2.65),每个音节组的平均持续时间为0.41±0.02s(n=35,0.16~0.59)。鸣唱最高频率平均为8.31±0.18kHz(n=36,6.22~10.24),最低频率平均为3.18±0.13kHz,(n=36,2.21~5.15)。与小龙门林区同域分布的其他四种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沼泽山雀、大山雀)相比,黄腹山雀的句型最多,每个句子的平均音节组数最少,鸣唱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其鸣唱频率也仅次于大山雀。回放实验表明黄腹山雀对其他4种山雀鸣唱反应均不明显。对同种个体的歌声反应强烈,具体表现为不断靠近回放的音箱,常在距离扩音器约3m内持续跳跃、飞翔,并伴随连续不断、急促的鸣叫。

黄腹山雀 鸣声频率 鸣声特征 鸟类鸣声 种群结构 群体间行为 音节组数 句子组成

肖华 周智鑫 张雁云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国内会议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285

2007-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