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区白头鹎的鸣唱结构及其鸣唱地理变异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极为常见的一种小型鸣禽。本文以武汉市区白头鹎的鸣唱为研究对象,采用运用Avisoft SAS-Lab Processing(德国)鸟声分析软件对其鸣唱类型和音节类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按照采样地点划分为组(微地理种群),对组间、组内不同白头鹎个体间的鸣唱差异进行了探讨。 本文分析了来自武汉市区26只雄性白头鹎的667个鸣唱,共发现18种基本鸣唱型、53种音节类型。每只雄性白头鹎的鸣唱曲目为1~3种基本鸣唱型,平均每个体至少能唱6.7种音节类型(4~14)。平均每个鸣唱包括5.0个音节(3~11)、4.6种音节类型(3~8)。白头鹎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在基本鸣唱型的基础上产生鸣唱变异:1)省略、添加或替换鸣唱中的个别音节;2)对鸣唱中的某个部分进行重复;3)将不同的鸣唱型进行拼接组合。所发现的18种基本鸣唱型平均每种至少具有2.0个变异类型(1~5),这种鸣唱型的变异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普遍存在。个体间能共享1~2种鸣唱型。所划分的5个组内普遍存在鸣唱型和音节类型的共享,而组间则无鸣唱型的共享,但有音节类型共享。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衡量白头鹎个体间音节的共享情况,发现个体间的音节共享程度在组内要大于组间,因此认为越是邻近分布的白头鹎个体具有越相似的鸣唱。
白头鹎雀 鸣唱结构 地理变异 鸣唱差异 音节类型
杨晓菁 雷富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43007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284-285
2007-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