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杜鹃对灰喉鸦雀和北红尾鸲的寄生:卵色变化的适应性意义
许多鸟类的卵色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卵色变化的一个功能之一被认为与巢寄生有关。寄主巢内同一窝内卵色变化小而巢间变化大有利于识别外来的寄生卵。1999年和2001-2007年间,在贵州宽阔水和妥打自然保护区,对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寄生灰喉鸦雀(Paradoxornis alphonsianus)和北红尾鸲(Phoenicurusauroreus)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在50m×50m的尺度内,所发现的灰喉鸦雀和北红尾鸲都产蓝色和白色的卵,但每一窝的卵色均为纯色,即如果该巢为蓝色卵,则全为蓝色卵。野外发现,无论灰喉鸦雀和北红尾鸲,两种色型卵的巢都被杜鹃寄生,但灰喉鸦雀巢中杜鹃卵的色型均与寄主同色,而北红尾鸲白色型卵的巢中杜鹃卵既有蓝色,也有白色。通过DNA分析,确定寄生在灰喉鸦雀蓝色卵中的杜鹃为大杜鹃,而观察确定寄生在北红尾鸲白色卵(具红色斑点)中的杜鹃也是大杜鹃。推测灰喉鸦雀和北红尾鸲分别处于与杜鹃共进化的不同阶段。2007年4-8月,对灰喉鸦雀蓝、白两色卵的巢进行同种卵互交换试验,发现灰喉鸦雀亲鸟对同种色型卵的接受率为91%,对不同色型卵的接受率为9%。利用石膏制成蓝、白两色的大杜鹃的模拟卵重复上述实验,亲鸟对同种颜色的模拟卵接受率为85%,不同色型的模拟卵接受率为6.5%。结果表明,灰喉鸦雀亲鸟对卵的颜色较为敏感,对不同颜色的卵可以辨别。有关灰喉鸦雀和北红尾鸲卵色变化的适应性意义,尚需更多的实验证据。
灰喉鸦雀 北红尾 大杜鹃 巢寄生 卵色变化
梁伟 杨灿朝 李筑眉 蔡燕 吕雪梅
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海口 571158 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贵阳 550009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275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284
2007-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