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鹭和牛背鹭对同种和异种卵的识别
在巢密度很大的群居鸟类中,打乱巢的分布后要重新确定巢的位置是很困难的,这增加了混淆双亲的可能性。很多群居的鸟类中,种间卵的颜色和斑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变异,这使得一些鸟能够识别自己的卵。因此,个体间卵的识别是可以预期的。为验证这一假说,2007年5月,在海南澄迈县永发镇冲尾村,选取群居性繁殖的池鹭(Ardeola baccbus)和牛背鹭(Bubulcus ibi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种内和种间换卵的实验研究。野外共选取了143巢进行实验,其中池鹭84巢,牛背鹭59巢。在种内换卵实验中,40巢池鹭中,仅2巢拒绝了换入的同种卵,占5.0%;32巢牛背鹭中,也仅有2巢拒绝了换入的同种卵,占6.25%。池鹭和牛背鹭之间差异不显著(P=1.000, n=72)。在种间换卵实验中,18巢池鹭中,仅1巢拒绝了换入的异种卵,占5.56%;18巢牛背鹭中,有3巢拒绝了换入的异种卵,占16.67%。但池鹭和牛背鹭之间差异不显著(P=1.000,n=36)。在鹌鹁蛋放置实验中,26巢池鹭仅1巢拒绝了放入的鹌鹑蛋,占3.85%;9巢牛背鹭中,有3巢拒绝了放入的鹌鹑蛋,占33.33%。 池鹭和牛背鹭之间差异不显著(P=0.718, n=35)。实验结果表明,对同种卵,牛背鹭和池鹭都表现出较低的对卵的识别能力;对差别不很明显的异种卵,二者也都表现出较低的对卵的识别能力。但对差别较为明显的异种卵,牛背鹭的识别能力似乎大于池鹭,但这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
卵识别 同种寄生 异种寄生 池鹭 牛背鹭 群居鸟类
梁伟 程成 鄢昕
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海口 571158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283-284
2007-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