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疆北部雕(号鸟)(Bubo bubo)的繁殖与食性记录

在研究猎隼(Falco cherrug)生态习性的过程中,笔者还搜集了其他猛禽的繁殖资料。2006年5月14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卡拉麦里保护区,发现一雕(号鸟)(Bubo bubo)的巢,内有3只约一周龄的幼鸟。这是目前为止考察队发现的第一个被利用的雕(号鸟)巢穴。洞巢位于岩石峭壁之上,洞口敞开,朝向西方。崖高15m,巢高10m,除了食物残骸巢内无任何铺垫物。经纬度45°20”N和90° 10”E,海拔1260m。该地区为少雨干旱的区域,植被稀疏。在巢内及其附近收集到130多个遗留物和食丸等,遗留物包括小型动物的头骨、新鲜尸体、皮毛和羽毛等。考察发现雕(号鸟)有储存新鲜食物的习惯,当时巢内堆积有5具比较完整的鼠类尸体。食丸的大小95mm×35mm,内含鼠毛、骨骼等难以消化的东西。经过初步分析,有以下种类: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灰仓鼠(Cricetulusmigratorius),鼹形田鼠(Ellobius talpinus),黄兔尾鼠(Lagurus luteus),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羽尾跳鼠(Scirtopoda telum),草兔(Lepuscapensis),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及其他不明遗留物和食丸等。 同时,在雕(号鸟)巢附近还发现有棕尾(狂鸟)(Buteo rufinus)繁殖,巢间距约40m。在其他地方也记录到雕(号鸟)与大(狂鸟)、猎隼、红隼为邻的现象。如此贫瘠的地方,猛禽之间的竞争势必很激烈,这种”好邻居”如何维持,依然令人费解。虽然,夜间活动的(号鸟)类与白天活动的鹰类存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离,但也有相互捕食或者攻击的情况。这个区域还分布有其他至少25种猛禽,在本地繁殖或越冬的(号鸟)类有红角(号鸟)(Otus scops)、长耳(号鸟)(Asio otus)、短耳(号鸟)(Asio flammeus)、纵纹腹小(号鸟)(Athene noctua)。另外,在新疆荒漠地区,雕(号鸟)面临的威胁包括过度开发造成栖息地丧失、非法的捕猎、利用毒饵灭鼠、高压线和变压器电击导致的死亡、露天矿利用氰化物(剧毒)、保护与管理疏漏、高速公路撞击、偷窃鸟蛋和雏鸟等。

繁殖记录 雕号鸟 新疆北部 栖息地 食性记录

马鸣 梅宇 蒋卫 A. Dixon I. Balazs I. Angelov 田磊磊 陈莹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乌鲁木齐,830002 International Wildlife Consultants Ltd, Carmarthen, Wales, UK

国内会议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281-282

2007-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